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與上白礁謁祖祭典活動
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與上白礁謁祖祭典活動
慈濟宮位在學甲市區中心,廟宇巍峨壯麗,分有前後兩殿,前殿奉祀保生大帝,後殿供奉觀音佛祖。宮殿雕樑畫棟,石柱蟠龍,建築深具古色古香之歷史化藝術,並有一代宗師葉王交趾燒及何金龍剪黏等精巧別緻,宮外尚有石獅、旗桿等各一對分別左右,另有宏巍牌樓,不但堂皇而且嚴肅。
慈濟宮現為第三級古蹟,本宮八百餘年歷史的神像開基二大帝,係來自福建泉郡白礁慈濟宮,於康熙年間由李姓者自白礁迎來奉祀,以迄於今為全省大道公廟僅有者,因此終年香火鼎盛。每年農曆3月11日是該廟的主要祭典活動「上白礁謁祖」,長達三公里的祭典隊伍由「蜈蚣陣」領頭,蜿蜒前進,民眾相信讓蜈蚣陣從頭上經過,可以消災避邪。整個活動表達先民對大陸福建白礁鄉渡海來台,飲水思源追懷家鄉的重大意義,因係隔海遙祭,故稱「上白礁」。
上白礁謁祖祭典緣由
台南縣學甲地區的「上白礁」大典,原是一種為迎奉大道公回唐山祖廟謁靈的活動,後因臺海交通斷絕,才改在當地的將軍溪畔遙祭。在三百多年前,鄭成功率領軍民渡海開臺,福建沿海一帶居民紛紛隨軍而來,其中有一支來自泉州同安縣白礁鄉,並帶來慈濟宮神明保生二大帝,於三月十一日在今將軍溪畔的頭前寮平安登陸,並在學甲奠基建廟,日後先民逐漸作放射狀的遷徙擴散,範圍大致在八掌溪和將軍溪之間,形成今天所諝的「學甲十三庄」 o隨著開墾的完成,因海禁、戰爭等諸種因素,致臺海兩隔,無法再回祖居地,十三庄居民乃約定當年平安登陸的三月十一日,組成香陣前往登陸的頭前寮謁祖,遙祭列祖列宗和大陸白礁慈濟宮祖廟,這項祭典便是所謂的
「上白礁」,「上」就是「前往」的意思,目前這裡已設有「白礁亭」和紀念碑。這項活動已被列為臺灣重要的觀光廟會。
學甲「上白礁」謁祖遶境,由慈濟宮遶境的學甲、北門、佳里和鹽水四鄉鎮的十三庄參加,主要活動包括祭典和遶境兩郚分,它的流程是:慈濟宮─ 遶境─ 頭前寮白礁亭祭典儀式─ 舉行「請水火」─ 返廟。而它最貝特色的地方在於藝閣、頭陣的水準高、數量多,尤具是每逢三年一次的瘟洲大祭時,參與的陣頭更多得難以計數,目不暇給。所以被認為是一項血濃於水和飲水思源的民俗盛會。在宗教信仰外,實在也有社教和文化意義。
「上白礁」主要是三個祭典儀式,另一部份是繞境,祭典是對神的節目,繞境則係對人的活動;它的流程是:宮內祭典→繞境→白礁亭祭典→返廟。
十三庄和旅外鄉親為隆重上白礁祭典,參加的各角頭廟,分靈廟除神轎外,都競相籌組或延聘藝陣前來湊熱鬧,一年盛於一年,繁衍成為一支大香陣,這支香陣在民國70年達到最高潮,藝陣有115團,神轎79頂,雖然這年因全省藝陣比賽,始有這種規模,但每年的祭典都尚維持在70團間,神轎也達60餘頂,這是「上白礁」的基本隊伍,這種規模,不但在西南沿海頗為突出,就是全台,恐怕也不多。
「上白礁」祭典的繞境,每年的「香路」頗為固定,基本是一天行程,全體藝陣和神轎,在宮內祭典結束後,由慈濟宮出發,經後社、光華、中洲而於下午五點左右到達頭前寮,在此舉行「上白礁」謁祖祭典;結束後,再依序經中洲、澎城、後社而返廟,整個活動大致在當夜十點左右可完成。
上白礁這種「學甲→頭前寮→學甲」一天香路的繞境模式,受到「神祐人霑」利益的,僅係學甲、中洲兩大庄而已,其餘的十一庄,都只盡義務而未享權利,也就是說同樣出轎出陣,僅繞別庄,祈別庄之安,卻未能繞己庄,求己庄之安,因此為求和諧與向心力,慈濟宮遂有繞巡十三庄的三天「刈香」產生,即一般所謂的「學甲大刈香」,俗稱「學甲香」。
「學甲香」三天(三月初九至十一日)期間繞境庄頭實已越過「八區十三庄四十七角頭」,參香的庄頭廟,亦將近六十座,香路計約一百公里,在西南沿海「五大香」(學甲香、蕭壠香、麻豆香、西港仔香和土城仔香)中,應屬龐大的繞境,可視為「小刈香」,因此,「刈香」經驗最豐富,舉辦「大刈香」時,駕輕就熟,從容有章,是「五大香」中最有制度化的一支香陣,也因此至今還能維繫完全步行繞境的傳統「刈香」模式,這是其他香陣所無法比擬的,未來改變恐怕也不很大。
資料來源:學甲慈濟宮 官方網站 http://www.tcgs.org.tw
慈濟宮現為第三級古蹟,本宮八百餘年歷史的神像開基二大帝,係來自福建泉郡白礁慈濟宮,於康熙年間由李姓者自白礁迎來奉祀,以迄於今為全省大道公廟僅有者,因此終年香火鼎盛。每年農曆3月11日是該廟的主要祭典活動「上白礁謁祖」,長達三公里的祭典隊伍由「蜈蚣陣」領頭,蜿蜒前進,民眾相信讓蜈蚣陣從頭上經過,可以消災避邪。整個活動表達先民對大陸福建白礁鄉渡海來台,飲水思源追懷家鄉的重大意義,因係隔海遙祭,故稱「上白礁」。
上白礁謁祖祭典緣由
台南縣學甲地區的「上白礁」大典,原是一種為迎奉大道公回唐山祖廟謁靈的活動,後因臺海交通斷絕,才改在當地的將軍溪畔遙祭。在三百多年前,鄭成功率領軍民渡海開臺,福建沿海一帶居民紛紛隨軍而來,其中有一支來自泉州同安縣白礁鄉,並帶來慈濟宮神明保生二大帝,於三月十一日在今將軍溪畔的頭前寮平安登陸,並在學甲奠基建廟,日後先民逐漸作放射狀的遷徙擴散,範圍大致在八掌溪和將軍溪之間,形成今天所諝的「學甲十三庄」 o隨著開墾的完成,因海禁、戰爭等諸種因素,致臺海兩隔,無法再回祖居地,十三庄居民乃約定當年平安登陸的三月十一日,組成香陣前往登陸的頭前寮謁祖,遙祭列祖列宗和大陸白礁慈濟宮祖廟,這項祭典便是所謂的
「上白礁」,「上」就是「前往」的意思,目前這裡已設有「白礁亭」和紀念碑。這項活動已被列為臺灣重要的觀光廟會。
學甲「上白礁」謁祖遶境,由慈濟宮遶境的學甲、北門、佳里和鹽水四鄉鎮的十三庄參加,主要活動包括祭典和遶境兩郚分,它的流程是:慈濟宮─ 遶境─ 頭前寮白礁亭祭典儀式─ 舉行「請水火」─ 返廟。而它最貝特色的地方在於藝閣、頭陣的水準高、數量多,尤具是每逢三年一次的瘟洲大祭時,參與的陣頭更多得難以計數,目不暇給。所以被認為是一項血濃於水和飲水思源的民俗盛會。在宗教信仰外,實在也有社教和文化意義。
「上白礁」主要是三個祭典儀式,另一部份是繞境,祭典是對神的節目,繞境則係對人的活動;它的流程是:宮內祭典→繞境→白礁亭祭典→返廟。
十三庄和旅外鄉親為隆重上白礁祭典,參加的各角頭廟,分靈廟除神轎外,都競相籌組或延聘藝陣前來湊熱鬧,一年盛於一年,繁衍成為一支大香陣,這支香陣在民國70年達到最高潮,藝陣有115團,神轎79頂,雖然這年因全省藝陣比賽,始有這種規模,但每年的祭典都尚維持在70團間,神轎也達60餘頂,這是「上白礁」的基本隊伍,這種規模,不但在西南沿海頗為突出,就是全台,恐怕也不多。
「上白礁」祭典的繞境,每年的「香路」頗為固定,基本是一天行程,全體藝陣和神轎,在宮內祭典結束後,由慈濟宮出發,經後社、光華、中洲而於下午五點左右到達頭前寮,在此舉行「上白礁」謁祖祭典;結束後,再依序經中洲、澎城、後社而返廟,整個活動大致在當夜十點左右可完成。
上白礁這種「學甲→頭前寮→學甲」一天香路的繞境模式,受到「神祐人霑」利益的,僅係學甲、中洲兩大庄而已,其餘的十一庄,都只盡義務而未享權利,也就是說同樣出轎出陣,僅繞別庄,祈別庄之安,卻未能繞己庄,求己庄之安,因此為求和諧與向心力,慈濟宮遂有繞巡十三庄的三天「刈香」產生,即一般所謂的「學甲大刈香」,俗稱「學甲香」。
「學甲香」三天(三月初九至十一日)期間繞境庄頭實已越過「八區十三庄四十七角頭」,參香的庄頭廟,亦將近六十座,香路計約一百公里,在西南沿海「五大香」(學甲香、蕭壠香、麻豆香、西港仔香和土城仔香)中,應屬龐大的繞境,可視為「小刈香」,因此,「刈香」經驗最豐富,舉辦「大刈香」時,駕輕就熟,從容有章,是「五大香」中最有制度化的一支香陣,也因此至今還能維繫完全步行繞境的傳統「刈香」模式,這是其他香陣所無法比擬的,未來改變恐怕也不很大。
資料來源:學甲慈濟宮 官方網站 http://www.tcgs.org.tw
這個論壇的權限:
您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